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临床内科杂志》 > 1999年第3期
编号:10288057
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临床内科杂志》 1999年第3期
     作者:颜学兵 吴文漪 魏来 张言超

    单位: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221002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临床内科杂志/990324 对丙型肝炎病毒(HCV)基因分型研究后发现,不同地区HCV流行株基因型构成存在一定差异,不同型HCV感染后丙型肝炎(HC)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。我们对徐州地区HCV采用酶切法进行基因型分析,并对不同型HCV感染的HC患者的临床资料作比较。 对象与方法

    一、对象:90例患者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,男性65例,女性25例,有输血史63例,HC诊断依据1990年上海第六次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和分类标准。

    二、分型方法:90例患者血清抗-HCV及HCVRNA均阳性者,采用文献报道方法即5′-NCR PCR产物酶切法进行基因分型。

    结果 90例中Ⅱ型71例(78.9%),Ⅲ型17例(18.9%),Ⅱ、Ⅲ混合型2例(2.2%)。Ⅱ型与Ⅲ型患者在年龄、性别构成、有无输血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,而Ⅱ型患者血清ALT(308.8±234.9 U/L)及在ALT≥200 U/L 范围内检出率(53.5%)明显高于Ⅲ型(165.4±103.0 U/L,23.5%)(P<0.05),Ⅱ型患者抗-HCVOD值(1.49±0.95)及在抗-HCVOD≥范围内检出率(46.5%)明显低于Ⅲ型(2.10±0.36,76.5%)(P<0.05)。

    讨论 HCV感染后其临床表现轻重与感染基因型别有一定关系。Ⅱ型与肝癌关系密切,在慢性迁延型肝炎、慢性活动型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中构成比呈上升趋势,而Ⅲ型则相反。Ⅱ型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,本组90例中23例(25.6%)发生黄疸,其中20例(87.0%)为Ⅱ型HCV感染,可能因Ⅱ型毒株毒力强于Ⅲ型,也可能因其致病机理与Ⅲ型存在一定差异有关。不同型别抗-HCVOD值及不同抗-HCVOD范围内检出率不等,可能因为:(1)HCV免疫原性较HBV低,Ⅱ型毒株免疫原性较Ⅲ型更低,故同等量病毒感染后,Ⅱ型患者体内产生抗体量少。(2)Ⅱ型HCV毒株毒力强于Ⅲ型,导致Ⅱ型病毒少量感染人体即可发病,而Ⅲ型则相反,若Ⅱ、Ⅲ型HCV免疫原性相同,因Ⅲ型侵入机体抗原量较多,故产生抗体量多,抗-HCVOD值即高。(3)部分HC患者行干扰素治疗后抗-HCVOD值上升,提示HCV感染后可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,尤其是体液免疫功能,Ⅱ型抗-HCVOD值低于Ⅲ型,可能与Ⅱ型HCV毒株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作用强于Ⅲ型有关。(4)Ⅱ型HCV毒株变异速度快于Ⅲ型,机体持续产生针对某一毒株抗体量较少。

    本组中2例混合型HCV感染,1例为28岁青年男性,因胃溃疡出血反复输血,血浆共达11 000 ml,为90例中输血制品量最多患者。另1例66岁女性,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反复血液透析达150余次。2例患者ALT均>200 U/L,但无1例发生黄疸,提示混合型感染可能与反复输血及反复血液透析有关,不同型混合感染起协同致病作用。

    收稿:1998-06-10 修回:1998-10-22, 百拇医药